军用气球:飘在战场夹缝中

解放军报   2022-02-12 10:43:21

军用气球:飘在战场夹缝中

俄军“美洲虎”第四代防空预警系留气球系统。

军用气球:飘在战场夹缝中

德国CargoLifter CL 160型军民两用高空气球。

军用气球:飘在战场夹缝中

美军“战斗天星”小型高空气球。资料图片

在去年美军组织的“雷云”演习中,8套特殊的高空气球系统现身。据称,这些高空气球系统可携带太阳能电池和相关侦察、监视、通信设备,在数万米高空长时间驻留,充当“超低轨道卫星”的角色。

近年来,围绕对军用气球运用,一些国家付出了不少努力。除了在侦察、监视、通信、中继、运输等方面继续“挖潜”外,军用气球用于火箭发射、无人机群投送等方面的研究也在进行之中。

军用气球系统的潜力何在?在武器装备以速度和隐身能力见长的今天,它为何还能受到如此关注?请看解读——

气球的种类很多,但有资格参军服役的气球不多。进入军队服役的气球大都具有一个特点,那就是能携带载荷升空。

热气球比氢气球、氮气球、氦气球出现得早,有动力的气球如飞艇等则比无动力的氢气球问世得晚。由于这些气球都能升到空中,因此问世后不久,它们便先后被“特招”入伍,赋予了传递信息、侦察敌情甚至充当弹药投放平台等任务。

用气球传递信息历史久远。在我国,诸葛亮被重兵围困时用“孔明灯”报信的故事流传至今。如今,气球的这一功用得到大大拓展。不过,现在传递信息时,已不用纯粹通过气球自身“辗转腾挪”来实现,气球所起的作用只是空中平台,传递信息的事交给了它所搭载的各种载荷,如通信中继装置等。去年,美军在“雷云”演习中使用了8套高空气球系统。这种气球能飞到数万米的高空,除进行光电和电子侦察外,它的另一个重要作用就是作为通信节点确保信息传输顺畅,甚至能为远程精确打击火力提供瞄准信息。

对交战对手进行侦察是气球的“老本行”。18世纪末,法国人研制出载人热气球后,便被该国侦察部队派上了用场。在与奥地利军队对阵中,法军侦察人员坐在军用气球“创业号”的吊篮中升上高空,轻松地完成了空中侦察任务。冷战时期,气球照样保留着“侦察兵”的身份。美国曾经针对苏联制作出一种“间谍气球”。它体形庞大,直径近40米,吊篮内配备着先进的摄像机和定位系统,能在1.8万米的高空对苏联进行拍照侦察。但最终因为气球太“自由散漫”地“随波逐流”,收效甚微。

系留气球的出现,让其参与侦察任务的能力大大提升。2001年爆发的阿富汗战争中,英军将长10多米的气球放置在600多米的空中,下面用钢铁缆绳固定。通过缆绳中的信号传输线,地面基站就可以接收到气球上所安装摄像头和雷达所捕捉到的信息,昼夜不停地对敌方进行侦听。

如今,气球的这种“好高”“骛远”达到新高度。美军“雷云”演习中所用气球,它的升空高度很大。俄罗斯的系留浮空气球——“美洲豹”高空气球,能在不需任何技术维护的情况下,在空中停留一个月,可昼夜执行侦察和监视任务。在3000多米的高度,它能用所搭载的雷达发现方圆300千米内的低空飞行目标。

用于防空堪称气球的“神来之笔”。借助气球的升力,气球一度被用来布设“天网”。二战时期,迫于德国空军的压力,英军借助气球的拖拽力,在其中间横连铁索,铁索下悬挂铁丝,组成一道道空中屏障。这种气球防线,让德军飞行员难以达到理想的轰炸高度,有效降低了敌军轰炸效率。不仅是英军,日本、苏联、美国也曾建立过防空气球部队。只不过,因为气球体形庞大、易被攻击等,防空气球部队先后解散。科索沃战争中,面对以美国为首的北约部队的狂轰滥炸,南联盟在用“萨姆”防空导弹和高射炮进行防御的同时,也把气球这位“老将”请了出来。一番披挂后浮空气球上阵,在重要目标上空搭起了一道拦阻网。这些拦阻网,竟把射来的一些巡航导弹“挡”在了网外。

气球的随风而动,给人们留下了想象空间。19世纪40年代,奥地利与意大利交手,曾放飞了200个悬挂着炸药的纸质气球,打算让气球顺风飘向意大利军队阵地,达到轰炸目的。当然,“东风不与周郎便”,风向一变,奥军的计划就落了空。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德国曾制作了大批“动力气球”——齐柏林飞艇,对协约国军队进行轰炸。可惜,这种行动缓慢的庞然大物,在灵活机动的飞机面前完全没有招架之功。二战中,日本决定动用“气球炸弹”。他们向美国方向释放了9000多个“气球炸弹”,指望它们能够顺风飘洋过海,在美国本土“大显神威”。然而,这些炸弹绝大部分在沿途“走散”了,一些成功“偷渡”者或未能爆炸,或只引发了一些森林火灾。

体积庞大、行动缓慢、游走不定、易被攻击……这些特点使气球在相当长时间内一直在战场的夹缝中生存。尤其是飞机等新型飞行器的出现,大大压缩了气球的用武之地。各种防空武器的出现,更使得气球的生存力大幅下跌。

如今,科技的进步给气球的运用又打开了新的大门。新材料技术的运用,使高空气球可以直达平流层,避开一些防空武器的威胁;导航系统与人工智能的应用,使气球能借力改变高度和方向,到达目标空域;系留气球的出现,使它能够在一个空域长期坚守,执行监视侦察任务;圆润的外形、塑料材质、缓慢的移动速度和无热辐射等特点,能在不少雷达“眼中”瞒天过海;释放方便、滞空时间长、性价比高,又顺应了“低成本作战”的特点和要求。

众多优长,加上预警雷达、光学红外设备、通信中继装备等载荷不断小型化和低能耗化,气球似乎正迎来发展的春天。有报道称,英国用合成纤维材料制作的一种智能气球,还能误导敌机将其判定为攻击目标,堪称“智能版”的防空气球。

军用气球发展的同时,对其反制的武器装备也在发展。有专家认为,其最大的威胁可能是激光武器。从这个角度来看,军用气球仍然会长时间地飘在战场夹缝中。(黄武星)

最新供应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