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歌墨舞
书法家简介 王松松,1989年生于安徽太和,毕业于西安工业大学书法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内蒙古书法家协会理事、教育培训委员会委员,乌海市高层次人才提名人选,乌海市书法家协会秘书长。作品获奖入展情况:
全国第十一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中国书协)
(相关资料图)
全国第十二届书法篆刻作品展入展(中国书协)
全国第八届楹联书法展入展(中国书协)
第三届西部书法篆刻展入展 (中国书协)
第五届西部书法篆刻展入展 (中国书协)
“瘗鹤铭奖”全国书法篆刻展入展(中国书协)
首届“赵孟頫奖”全国书法篆刻展入展(中国书协)
第三届西部书界新秀系列书法研修班学员书法作品展(中国书协)
首届“吴昌硕国际艺术奖”入展(西泠印社)
第五届林散之·书法作品双年展入展(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
“龙乡墨韵”第六届全国教师书法作品展一等奖(中书协教委会)
作品欣赏王松松《二十大金句选抄》
王松松《朱元昊墓志》临摹
王松松 诸葛亮《诫子书》
王松松《林散之诗六首》
王松松《敢于能凭联》
王松松《吴昌硕题画诗六首》
王松松《自作诗六首》
王松松《宽宏温厚联》
王松松《蒙古马精神选抄》
王松松 简牍《交友名句选抄》
汉 代 篆 书 研 究
文|王松松
汉代篆书作为古文字的终结者和延续者,在中国书法史上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和影响。
汉承秦制,初用篆书,后来篆书呈现出衰落的趋势,隶书得到蓬勃的发展,并在东汉进入鼎盛时期;草书(章草)在汉代发展成为比较成熟的一种字体;楷书和行书也开始萌芽。石刻和简帛为汉代书法的主要载体。更重要的是,社会的进步,使人们对文字的需求进一步扩大。两汉时期的人们充分利用这种有利的因素,对文字本身的美和书写中可能获得的美进行了深入的探索,使书法艺术呈现出繁荣昌盛的形势,创造了大批经典作品。同时,汉末理论家们的思考,也成为保留至今的最早的书论著作,在书论史上影响深远。
小篆作为汉代重要的应用文字之一,东汉以后才逐渐被隶书取代,但在许多特殊的重要场合仍然被使用着,因而两汉对小篆来说也是一个值得重视的时期。其书迹遗存主要有:碑刻、碑额、铜器铭文、砖文和瓦当、墨迹等。这些汉代遗存对研究小篆在汉代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为我们今天的小篆取法提供了更多可能。
从整体上来看,汉代流传至今的篆书资料是相当丰富可观的。但是从目前对汉代篆书研究现状来看,对汉代篆书进行深入地、系统地研究的书籍是很少见的。从现在存有的著作资料来看,取得了非常珍贵的研究成果,为我们今后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如:华人德《中国书法史·两汉卷》、王镛《中国书法全集·秦汉刻石》等。 一、汉代篆书发展概况(一)汉代篆书概述
篆书在汉代已经不是应用性书体,但还在某些庄重的场合使用。随着隶书体的逐渐成熟,取代篆书成为汉代官方正体,篆书则被尊为古体,其在实用性上逐渐消亡,但在艺术上是发展的。因在各种书体中最富装饰性,所以篆书多施用于一些特殊的器物上,如宫殿题榜、礼器题铭、铜器款识、碑额柩铭、印章钱币、瓦当砖文等。 西汉前期,一些启蒙的字书仍然用篆书传抄,西汉后期才陆续改用隶书。一般的读书人对篆书已经比较陌生,尤其是对先秦古文,更是不能识读。由于研究和传授古文经学必须要懂古文字,这是治古文经学的初阶,而古代学童入小学识读文字,故将文字学称之为“小学”。 东汉时,社会上一些人写字随意变乱,向壁虚造,俗儒因不通文字学,讲解经义也凭空主观想象,随意穿凿附会,廷尉解释法律,甚至用拆解的方法来解决。鉴于这些情况,古文经学家许慎撰写了《说文解字》,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保存了大量的篆体字,是识读和研究古文字不可或缺的工具书。 汉代篆书有两个特征,其一,融入一些隶书的偏旁和结构,其字形整体偏方;其二,笔画盘曲形成装饰化。多见于碑版、碑额题字, 风格丰富多变,一碑有一碑之面目,大致可以分为四类:一是跌宕不拘、烂漫多姿者。如《西狭颂》碑额篆书,方折处劲健而轻灵,圆转处宏阔而飘动,结体严谨活泼,呈现出恣肆雄伟的气象。《西狭颂》篆额
《韩仁铭》篆额
二是优美从容、圆转流丽者。如《华山庙碑》《郑固碑》《韩仁铭》《孔宙碑》等碑额及《袁安碑》《袁敞碑》《少室石阙铭》《嵩山开母庙石阙铭》等篆书,这是汉代篆书的大宗。继承秦篆古法而风格稍异,其字形饱满宽博,笔势婉转圆劲,结体方整沉稳,雄肆中透出几分端雅。横向纵敛合度,俯仰有法;转折处或圆或方,或提或按,难窥端倪。 三是方整斩截、恣肆朴拙者。如《张迁碑》篆额、《鲜于璜碑》篆额,其用笔方圆兼备,藏露互现,俯仰得体,笔势起伏屈伸,结字亦茂密。《张迁碑》篆额
…………
(点击此处查看完整内容)
责 编 | 王越美
审 核 | 吴汉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