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郑镱慧子 通讯员 蔡立
《湘潭市人力资源市场2023年二季度职业供求状况分析报告》(后简称《报告》)已于近日出炉。在经历一季度招聘高峰后,二季度由于全国经济运行处于回升状态,部分企业生产发展在逐步恢复,市场供需人数均呈逐步上升趋势,但求职人数较需求人数比上升程度更大,因此求人倍率与去年同期比略下降,总体就业形势保持相对稳定。
制造业 是吸纳就业的主体
【资料图】
求人倍率是劳动力市场在一个统计周期内有效需求人数与有效求职人数之比,它表明了当期劳动力市场中每个岗位需求所对应的求职人数。当求人倍率大于1,说明职位供过于求,如果求人倍率小于1,说明职位供不应求。二季度,我市人力资源市场求人倍率为1.22,环比增加0.01,同比减少0.04。
从产业需求情况看,我市第一产业所占比重持续偏低,为0.66%;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为53.42%,与去年同期比需求人数基本持平;而第三产业需求人数比例变化不大,所占比重为45.92%。
从行业需求看,制造业需求数量最大,达到整个需求量的51.79%,仍然是我市吸纳就业的主体,同比所占比例基本持平。由于大部分制造业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需求人数较多,尤其是一线操作工招聘需求大,人员流动性也较大,从而导致制造业用工缺口大,招工困难。其次是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以及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与去年同期相比,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占比变化不大,但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提高,对生活品质追求更高,居民服务、修理和其他服务业同比略有增加,达到10.84%。另外,随着网络技术服务的发展,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同比和环比均有所上升,占比达3.89%。
车工、焊工、工具钳工
求职缺口最大
按职业分组分析,二季度求人倍率最大的仍然为专业技术人员,求人倍率高达到1.48。其原因主要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产技术的提高,对拥有专业技术的人员需求越来越多,而拥有专业技能符合市场需求的人员远不及需求缺口,从而出现供不应求的局面。
二季度我市需求大于求职缺口最大的前二十个职业,与上一季度相比排行略有变化。二季度,商业营业员、保安员、保洁员、缝纫工、机械制造工程技术人员、网约配送员进入前二十,西式面点师、装饰美工、家畜饲养员等岗位退出前二十。从紧缺职业来看,制造业缺工状况持续,车工、焊工、工具钳工占据求职缺口排名前三位。
从需求小于求职缺口的前二十个职业来看,基本与上一期无变化。求人倍率较小的职业为行政执法员、行政办事员、秘书等,这些岗位都具有工作环境舒适、工作量相对较少、压力较小等共同点,岗位人员也较稳定,因此用工需求不大,出现供过于求的局面。另外,随着现代化技术人工智能等的应用,银行所需的柜员岗位以及大型超市商场所需的收银员岗位逐渐被智能设备替代,导致需求越来越少。
25-34岁的求职者
就业形势最好
企业在招聘过程中,更偏爱什么条件的求职者?
从总体来看,25-34岁之间的求职者仍然是就业的主体,就业形势最好。根据全市各级公共人力资源市场实名登记的招聘求职信息统计,从企业用人需求年龄结构看,25-34岁年龄段之间的用人需求最大,占总体需求的35.12%,其次是16-24岁年龄阶段的人员,占总体需求的25.31%。这说明年轻且有一定经验的求职者在市场上需求最大。而45岁以上年龄段求人倍率为0.53,与去年同期相比,就业形势有所缓解,企业在逐步放宽年龄要求。
从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文化程度的要求来看,89.20%的用人单位对求职者文化程度有要求。其中高中文化程度的人员需求量最大,占总需求量的38.14%。大专和大学本科文化程度的人员需求量分别占比25.65%和14.81%。另外,从求人倍率来看,求人倍率最大的为硕士以上人群,高达1.85。由此可见,用人单位对求职者的文化程度要求越来越高,同时人力资源市场求职者整体文化水平也在逐渐提高。
另外,随着经济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和重点领域专业人才需求大幅增长,相关人才供需缺口持续增大。用人单位对技术等级或职称有明确要求的占到了27.70%。
劳动力市场
供需矛盾仍需重视
针对《报告》,市人力资源服务中心相关负责人表示,综合来看,我市二季度总体就业形势平稳,但劳动力市场供需矛盾仍需引起重视。未来湘潭市劳动力供需趋势还将呈现以下几个特点:
一是专业技术技能人才供不应求。随着经济和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加快,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和重点领域专业人才需求大幅增加,相关人才供需缺口持续增大,而像焊工、电工等一线操作初中级技能人才同样成为企业难招的岗位之一。
二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持续加大。2023年高校毕业生规模突破千万,经济活力还处于恢复阶段,总体岗位需求尚未充分释放,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严峻,工作适配度降低。
另外,求职者年龄趋于上升。随着人口老龄化持续加大,年轻劳动力向发达城市流出,且年轻群体求职意愿的下降,年轻劳动力缺口持续加大。
接下来,市人社部门将通过继续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推进公共就业服务进校园,开发第三产业岗位资源,挖掘45岁以上群体就业潜能等方式,全力缓解供需矛盾,促进就业公平。